-
更新至15集
陈山聪 张振朗 刘佩玥 刘颖镟 丁子朗 郭柏姸 林子善 樊亦敏
-
全38集
白鹿,欧豪,翟子路,高至霆,李宛妲,刘恒甫,胡军,李乃文,齐欢,岳旸,刘威葳,童蕾,涂凌,刘敏,朱铁,褚栓忠,王学圻,萨日娜
-
更新至14集
王宝强,陈明昊,陈永胜,王智,李乃文,李梦,邢佳栋,李易祥,吴天琪,李若天,刘禹泽,陈卫,张宁浩,董向荣,赵毅,鲍振江
-
全30集
陈都灵,辛云来,何泓姗,喻恩泰,温峥嵘,王艳,刘旭威,傅菁,黄海冰,廖慧佳
-
全40集
景甜,方逸伦
-
全16集
李知恩,朴宝剑,文素利,朴解浚,金容琳,罗文姬,廉惠兰,吴敏爱,崔代勋,张慧珍,白智媛,嵯美暻,郑熙俊,安津罗森,吴正世,严志媛,金宣虎,李濬荣,郑伊书,金太延,李天茂,柳炳勋,李秀卿,李秀美
-
更新至03集
边江,申秋香
-
更新至24集
张若瑜,李欣,程玉珠,杜晴晴,虞晓旭,于凯隆,高嗣航,张恒,王宇航,刘宇轩,唐昊
-
全40集
辛芷蕾,白客,张子贤,姚安娜,师铭泽,王秀竹,李孝谦,刘润南,赵昭仪,乔大韦,曹瑞,姚安濂,鄂靖文,句号,邹德江,田岷,王超,李沐风,艾米,银雪,胡嘉欣,陈冠甯,于小彬,隋咏良,柳明明,刘曔
-
更新至2527集
刘丹,单立文,汤盈盈,吕慧仪,罗乐林,马贯东,苏韵姿,周嘉洛,陈浚霆,吴伟豪
-
更新至06集
哈里森·福特,海伦·米伦,布兰登·斯克莱纳,Rowdy Knight,詹妮弗·卡朋特,Mathieu Caviness,Demetrius Joseph,达伦·曼恩,Ernest Marsh,Duane Michaels,詹妮特·蒙哥马利,Bob Pack,奥古斯图斯·珀如,Daniella M Reyes,塞巴斯蒂安·罗奇,Santana Trigo,丹尼尔·瓦斯诺娃,佩蒂·布林德利,Ross Caudill Jr.,克里斯托弗·科森
-
全28集
张凌赫,徐若晗,王宥钧,唐九洲,黄灿灿,周益如
-
更新至04集
吉拉皮西特·加纳维奇,奇萨努蓬·邦马尼,彭沙功·麦塔立卡侬,Euro Waratthip Kittiphaisan,Peanut Peeranat Veeranipitkul
-
全12集
段奕宏,王锵,张佳宁,张瑶,杨新鸣,黄小蕾,郑好,郑楚一,李春嫒,胡晓光,鲍鲲,土豆,黄婷婷,迟蓬
-
全52集
陆毅,柯蓝,张丰毅,吴刚,许亚军,张志坚,胡静,张凯丽,高亚麟,白志迪,李建义,冯雷,李光复,赵子琪,丁海峰,张晞临,岳秀清,翟万臣,许文广,侯勇,黄品沅,王丽云,陶慧敏,徐光宇,黄俊鹏,李威,阚犇犇,唐菀,纪帅,李昕岳,黄薇,高英,赵龙豪,施大生,卞涛,何达,侯天来,沈晓海,郝光,孙宁,李学政,徐小恪,王海平,滕爱弦,方晓莉,李飞,于诚群,石强,王晞,何昕霖,欧阳培龙,刘若谷,杨嘉华,曹杨,张艺丹,李路,宗晶,赵雄,史政涵,王建兵,亚飞,贾米娜,张世民,潘兴源,赵文春,包云飞,陈果,马丹旎,张萍,胡世群
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,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敏感地意识到,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缅怀在十年前的这一天不幸逝世的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而精心选择的特殊纪念日。作为邓稼先的两代世交和终身挚友,杨振宁不禁流下了热泪。
1958年,留美归国的邓稼先博士接受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,从此开始隐姓埋名,担任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。作为理论物理学家,邓稼先带领核武器研究院的理论设计部,在没有任何理论借鉴和技术资料的困境下,经过艰苦奋战,成功地实现了“零”的突破,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理论设计,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公元1964年10月16日,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军事科技实力,改变了世界政治军事力量对比,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,邓稼先功不可没。
紧接着,邓稼先又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。公元1967年6月17日,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,震惊了世界。随后,邓稼先又为研制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公元1971年,经过周恩来总理的精心斡旋和安排,杨振宁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。他列出的最想见的人员名单里,第一个就是同窗挚友邓稼先。然而,此时邓稼先正在西北试验基地的学习班蒙受“批判”。当他接到中央通知,千里迢迢地赶回北京饭店,见到老朋友杨振宁时,却无法回答“你从事什么工作、为什么回国后没有任何消息”等简单的问题,处境十分尴尬。于是杨振宁换了一种提问方式,提出“听说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两个美国人帮助搞出来的,是否属实?”的问题,也让邓稼先欲言又止。杨振宁满怀疑虑和遗憾,离开了北京去上海访问。周总理很快得知此事后,打电话告诉邓稼先并请他转告杨振宁,“中国的‘两弹’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,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。”当杨振宁在上海大厦宴会厅接到邓稼先这封信时,顿时激动得不能自持,躲进卫生间里泪流满面。他坚定地相信,才华横溢的邓稼先必定是中国“两弹”的研制者和大功臣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为保密和战备需要,核武器研究院秘密搬迁到四川北部山区,继续从事核武器的研制工作。粉碎四人帮后,院长邓稼先因受到核辐射影响,身体已经极度衰弱,后来检查出恶性肿瘤和癌细胞全身转移,但他仍然顽强地带病坚持工作,与死神赛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。他回到茫茫戈壁滩上第一次爆炸原子弹的地方,风吹沙动,大漠苍凉,抚今追昔,世界政治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惟有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持之以恒。邓稼先在参与指挥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终于病倒,被送进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。
在邓稼先隐姓埋名地秘密从事核武器研究的近三十年里,他不仅牺牲了个人名利和个人生活,他的妻子许鹿希和儿女们也承受了无法诉说的精神折磨和艰难困苦,但,她们始终都默默地承受下来,直到邓稼先被迫离开工作岗位,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。然而一切似乎都为之晚矣。1986年夏天,邓稼先进入了生命的最后的旅程。他向中央和同事交代了后事,坦然地面对死亡。他让警卫员陪同来到天安门广场,向祖国和人民作最后的告别。弥留之际,他的终身挚友杨振宁来到病床前,邓稼先已处于昏迷状态;等他再次苏醒,杨振宁已经飞回美国,留下了终身遗憾。留学美国的女儿在中国驻美大使馆惊闻父亲病危的噩耗,万里迢迢地飞回到父亲身边。当她气喘吁吁地闯进危重病房,看见浑身插满管子、濒临死亡的父亲邓稼先时,父女俩都毫无控制地放声痛哭起来。
公元2009年金秋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周年大庆之际,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的英魂仿佛又来到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,来到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。他独自坐在纪念碑的台阶上,满怀深情地眺望漫天飞舞的鸽群。鸽哨声中,邓稼先泪如泉涌。